王晓晖:做好流媒体内容的掌舵者

来源:人气:599更新:2024-05-27 01:30:01

“向下共情,向上创作。和普通人站在一起,思考人类命运。”


王晓晖是在1990年来到北京,他的“北京情结”从那时开始,在北京34年,天安门、复兴门、三里屯、亮马河,这些地点标记了他的成长。最初的一腔热血,现在逐渐沉稳,却又不曾冷却,年轻的意气风发如今变成一个个前行的脚印、一部部优质的作品,在他引领下的爱奇艺,正在用层出不穷的佳作充实整个行业。


中国电影报道》“蓝羽会客厅”特别策划——《北京影人》第二季第五期节目,电影频道主持人蓝羽对话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再忆鲜衣怒马,今朝筑梦扬帆。



蓝羽:您是哪一年来的北京?


王晓晖:我来北京有三十四年了,1990年来的。


蓝羽:还记得初来北京的梦想是什么吗?


王晓晖:当时做媒体,有很大的情怀,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老师送了几个字:为民鼓呼死不辞。还是意气风发的,因为年轻嘛。   


蓝羽:曾经有想象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影视方面的工作者吗?


王晓晖:想过,我就想虚构的创作和非虚构创作,新闻是非虚构创作,它们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而且大量影视作品的剧本来源于新闻素材、新闻事件。新闻对我现在的影视创作最大的指引就是,当你了解中国以后,会跳出来,以更大的格局去拍,这样的影视剧拍出来会更有力量。


蓝羽:现在我们所在的亮马河是北京运河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听说爱奇艺也有关于运河题材的作品即将和大家见面?


王晓晖:是,我们有一部已经拍完的作品叫《北上》,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老师写的一部小说,他写了几十年在运河两岸生活的人家,跟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生活的一些变化,应该在今年最晚第三季度能上线。演员有白鹿欧豪翟子路,还有一些艺术家和戏骨一起加入。另外还有一个古装题材作品准备今年年底开拍,叫《两京十五日》,改编自马伯庸的畅销书,是一个明代的传奇故事,刚好是沿着运河,从南京到北京,京杭大运河。


蓝羽:所以北京这座城市,也是见证着运河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王晓晖:对,运河给北京带来很多很多的灵气。



蓝羽:您作为爱奇艺的首席内容官,对于爱奇艺的内容方面是怎么样去把控的呢?


王晓晖:做内容其实压力还挺大的,最重要的还是责任的问题。一个剧,上千万人的观众是非常容易达到的,最火的一些电影和电视剧观众就有几亿人,给他看什么责任非常重大。我们对内容方面的一个定位,原来叫“悦享品质”,就是品质要高,在“悦享”品质的定义之下,我们又谈到了“青春、阳光、正能量”,又补充了“向善、向上、不迎合”,根据不同的阶段,我们不断地给它附加意义。 

  

蓝羽:对于爱奇艺来说,非常成功的一个剧场就是“迷雾剧场” ,比如《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等都收获了很多观众的喜爱。“迷雾剧场”是如何从这些海量的网络文学当中去找到适合影视开发的作品呢?


王晓晖:“迷雾剧场”是我们突破内容类型的一个尝试。第一个,那时候大部分都是长剧,还是延续了电视剧的模式。第二个在内容的类型上,很多都是古装剧,玄幻、古偶、仙侠还是比较多,我们认为不管是以往的经验,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是百花齐放的,一个人的需求不可能只有一种,一百个人的需求不可能一样,所以多样化从哪入手?一个是借鉴了国外短剧的经验,一个是借鉴了类型剧的经验,就是在短剧里面做什么?我们说悬疑性,包括《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推出以后发现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迷雾剧场”走过了很多年了,第一要保持它鲜明的风格,迷雾的这种风格,各种各样的题材都可以做“+悬疑”的特色,因为悬疑是一个钩子,一个形态,同时把故事做得更精致,更有创新性,而不是聚焦在为了犯罪去拍这个题材,重要的还是要在悬疑的氛围中探讨人性的复杂、多元和嬗变。



蓝羽:那么在这些原有的IP之上,怎么样能更好地把它们做一些电影的转化呢?


王晓晖:有一些IP其实在电影和电视剧方面,都能够实现“双星闪耀”的局面,《三大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电影很好,电视剧《三大队》也播得很好,而且两者真的是交相辉映。一个完全是按照电影的叙述方式,把故事做得简单、线性思维,一个是按照电视剧的方式,人物多,同时把叙述的主线、暗线弄得很丰满,这样连续性的钩子一集钩一集,能够把人物命运展现得起承转合。这是它的优势,实现了。


按照这个逻辑的话,我们有一些适合改编的电视剧IP,向电影的转化是有很大可能性和空间的,比如《狂飙》,现在也是在做电影的剧本。


蓝羽:《狂飙》会沿用原班人马和阵容吗?


王晓晖:主创的班底我觉得可能是原有的,但是新的故事线和新的人物也会进来。



蓝羽:期待着全新的呈现。爱奇艺的“大家剧场”和“微尘剧场”也是接下来大家非常期待的,将会从哪些方面来着力?


王晓晖:“微尘剧场”就是短剧集。短剧对老百姓现在来说是一个比较友好的类型,时间短,在最短的时间内能看到好的故事,是大家共同的需求,在短剧当中也更有可能性去运用比如电影影像最高级的一些表达手段,去把影视语言做得更好。


“大家剧场”一般是长剧,是一个巨制。“大家”第一个含义指的是大文学家、大作家的一些文学作品,现在很多影视作品要有力度,必须向哲学、向文学去借力,所以我们在一些优秀的作家当中选择了一批优秀作品,去进行影视化的改编,比如梁晓声老师、刘震云老师、陈彦老师,像贾平凹老师的《高兴》在西安开机了,还有一些正在剧本当中。“大家”的第二个含义就是我们想描写大家,作品里的是芸芸众生,这两个结合起来还是想在现实主义题材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蓝羽:刚才您提到的这些大文学家的作品,有机会会改编成电影吗?


王晓晖:有,比如我们现在在做的《两京十五日》,包括梁晓声的《父父子子》、贾平凹的《高兴》、陈岩的《星空与半棵树》,都具备了我们做电影的厚度和做电影叙事的可能性,而且都是很厚重的现实题材,和当下的共鸣很高,现在电影是缺这样的内容的,缺一些更大时代背景下对人类命运更深的关注和思考。



蓝羽:说到剧集和电影,在爱奇艺的规划上,是怎么权重两个部分的比重呢?


王晓晖:剧集在流媒体平台来说,还是主要的一个类型,因为连续剧几十集,符合大家在流媒体平台上看剧的习惯和流媒体平台上的商业模式。电影我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院线电影,一种是网络电影。网络电影为院线电影做重要补充,比如院线的武侠电影少了,有些忠诚观众非常喜欢,院线电影里没有这个类型,就可以在网络电影里去补充,另一种补充是创新型的,比如奈飞的《爱尔兰人》,四个多小时,这在院线是很难的。


未来一部电影拍七个小时也可以,拍二十分钟也可以,从时长上而言,只要便于发挥视听极致的可能性存在,都可以自由地在流媒体上去创作,尤其是给年轻导演、编剧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


蓝羽:那么未来在创作上会有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


王晓晖:当下我们是进入了一个“向下共情,向上创作”的时代,向下共情就意味着我们要和普通人站在一起,当下普通人的心态、当下普通人的所思所想,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同时要把里面的思想、价值传递出去,是对人类命运的一种思考,希望传递这些东西。市场的容量是地板和天花板,把审美做得更高,把故事做得更好,把沉浸感通过视听的体验做得更极致,这样才能把内容创作的天花板打开,才会发现更崭新的一片天。


蓝羽:提到爱奇艺,就会想到非常青春的那一抹绿色。您作为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将怎么为北京的电影界注入更多爱奇艺的这种青春基因?


王晓晖:爱奇艺的绿色代表青年,代表青春,刚刚过完14周岁的生日,爱奇艺本身年轻。除了一如既往支持北京国际电影节,最重要的是把更多机会给到北京年轻的电影人,让他们的生机能够尽早昂然地喷薄而出,能够让更多可能性在新媒体方面绽放,帮助青年电影人成批量的在北京的土壤上涌现出来。


最新资讯